传统的助听器市场存在许多需求痛点急需被满足,而从未来的趋势来看,助听器市场前景广阔。
一、老人加速变化,未来前景广阔
1) 老龄化趋势加速,老人观念转变
中国老龄化加速,且老年人群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,许多60、70后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与前几代老人已经产生巨变。一方面,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,他们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升,付费能力更强;另一方面,他们更加关注自我,注重品质,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。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现代人对器官的使用强度远高于前几代人,这也导致现代人的器官耗损程度更为严重,未来对助听器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多。
2) 技术驱动的品类,未来可承载的空间巨大
助听器是一个依靠技术驱动的品类,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,助听器除了可以实现基础助听功能,还可以在生命数据的传感甚至整个医疗层面承载更多的功能。
同时,在拓展消费级功能上,也存在极大的延伸空间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在商业层面,助听器未来拥有巨大的可能性。
二、助听器市场2.0时代到来
中高端+智能化是未来趋势
用户和需求层面的痛点与变化,也将带动国内助听器市场出现许多新的变化。
参考全球尤其是美国市场助听器的发展,从整体趋势来看,国内助听器市场将逐渐摆脱过去靠低价竞争的粗放发展阶段,向更加关注用户需求,注重研发和科技实力的2.0阶段迈进,具体表现在:
1.国内低端市场已成红海,中高端市场几乎空白
跟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助听器市场起步较晚,但发展速度较快。
这意味着,国内中高端市场仍然是蓝海,急需国内助听器企业提升产品研发创新能力,用更高科技更好体验的产品,填补这一块市场空白。
2.新兴助听器玩家进场,资本开始关注和布局
除了国外巨头和国内传统品牌,近两年,国内助听器市场也出现了不少新玩家,总体来看,主要分为两个方向:
“其他”行业的入局者
-
① 一些其他行业的巨头或者定位智能养生的消费医疗品牌 开始布局这一行业,比如宝岛眼镜、九安、苹果等品牌;
-
② 一些新兴初创企业的进场 ,他们大多具有复合背景,关注用户需求,以创新的产品或商业模式,切入某个细分领域。
-
3.技术拐点到来,数字化智能化成趋势
1)智能降噪算法将普及,核心零件成本存在降低空间
作为投资人,董为在投资科技类赛道时,看重的关键点之一是,这个行业是否到了一个变革的周期,而“助听器市场的技术拐点正在到来。”
董为将这个“技术拐点”归结为两个方面:
一是技术层面降噪算法的普及。
通过AI算法(也即人工智能)实现降噪的需求在耳机领域已经被广泛采用,但是助听器行业的产品迭代速度比起消费电子领域大概会慢2-3倍。
因此,伴随降噪算法在助听器领域的普及和成熟,将会对助听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。
事实上,不仅是为智能,目前在助听器市场,智能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。从国际巨头到国内品牌,再到新兴助听器品牌,几乎都已经推出智能助听器产品。
二是核心零部件成本存在巨大的降低空间。
助听器的成本中芯片占比较大,行业的技术革新能够在供给侧极大的降低生产成本。
这两大技术层面的革新,意味着助听器产品未来将能够实现降本的同时优化体验。
2)消费级功能得到拓展,场景更加多元
除了核心技术层面的革新,助听器作为与耳机一脉相承的产品,也拓展出更多的消费级功能,推动其使用场景更加多元。
目前,市场上出现不少助听器都具备蓝牙功能、充电功能等,使用场景也更加多元,在室内、室外、工作、看电视或者逛街等不同环境中均能适配。如刚切入中国市场不久的以色列唯安耳BeHear,同时具备可定制数字助听器、蓝牙立体声耳机、辅助听力设备的功能。
值得关注的是, 专业助听器品牌在拓展助听器的消费级功能,不少消费电子品牌,也注意到了助听器市场的潜力,开始推出具有辅听功能的耳机。
4.验配方式更加便利,渠道不断拓展和普及
助听器需要根据听力损失程度进行调校后才能佩戴的产品,一直以来,助听器基本只能通过医院或者线下的门店、医疗器械等渠道进行验配。
但对助听器品牌而言,线下门店的人员和运营成本较高,且对老人而言极为不便。
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不少助听器品牌推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验配方式,主要有三种:
-
1.一类由用户线上提交听力图或进行在线听力测试,之后专业助听器验配师根据听力状况调试助听器,再通过线上发货的方式寄给用户;
-
2.另一类是用户在线上浏览商品,用较低的价格购买线下门店专享券,再去往就近门店进行验配。CBNData联合阿里健康发布的《健康趋势白皮书》显示,2019年,这一模式助推助听器线下服务的销量实现飞跃;
-
3.还有一类则是品牌通过开发相应的电脑和手机测听APP,用户可以自己操作检测听力损失程度,再自行调校舒适的音量。